根據紅毛港居民的說法,關於此地捕魚技術與生活狀態留下的照片不多,故而我們僅能以文字敘述和幾張照片來描繪出人民早期的捕魚方式:
(1) 牽罟(地曳網):用兩個竹筏,大筏有3-4人,載著罟網和繩子先出海撒網,罟的一端由地面上的人拉執著,接著小船在另外一邊同時划船出海,與大筏配合,繩子的一端也是由地面上的人拉執著,等到網一撒完,大小二筏正好會合,將罟網和繩子接合之後,大筏趕緊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幫忙,小筏則到網尾看顧,之後地面上的人開始往後拉,最前端的兩個人在海邊踩踏著收回的繩子和漁網,使得魚無法藉著網的隙縫而逃跑,這樣的作業方式共需14-20人不等,範圍大約是離岸邊200公尺的海域,捕的魚以白帶魚、乎仔魚等為多,此方式大約於30年前使用。 (2) 烏臟:分組操作,由組長帶隊,一組有二大筏六小筏,每筏3人,發現烏魚群時,8隻竹筏就馬上划到魚群附近將其包圍,大竹筏測流水的方向,小竹筏則負責放網,按照順序放網時,在交接處重疊2尋(1尋=8尺),以防烏魚從網隙逃脫,烏臟網貼底部的部分綁有一個個的〝葩仔〞(也就是魚袋),接收落入袋內的烏魚,接合成功之後,將烏魚群團團圍住,逐漸縮小範圍,常能一舉逮住魚群,這樣的方式約40-50年前非常流行,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3) 捉魚苗:主要是以人力(大多由婦女來作)使用叉手網,末端接一個魚袋,在岸邊將網插入沙質底的水域,一段時間後舉起,將魚苗倒進桶子裡,再用碗挑出虱目魚苗,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4) 卡越仔(由日文轉譯而來---亦即卡瓦拉---拖網方式):主要是撈捕底棲魚類。分組操作,兩個竹筏為一組,每個筏兩個人,使用沉底拖網,網目2吋寬,網緣上方在水面下3公尺,下方貼底部在水面下50公尺左右,用此法可以捕獲烏賊、扁魚、蝦蟹、紅魚和狗母等等,最盛時期也有800-900艘船,這種捕魚方式目前已經不用且只剩下20多艘,而當地漁民稱現今的機動船拖網漁法仍然叫做卡越仔,他們使用小型單船拖網,船員7-8人,由1艘機動船拖行1件拖網,魚獲種類跟以往一樣。 (5) 定置網:也是分組操作,1人1組有3領網(1領長8尋,寬3尋),漁民常將此網放在潟湖淺坪,等待魚蝦隨著潮水的漲落而游入漏斗網中,海流為平流或小流時比較適合作業,但是自潟湖浚深之後,這種由中洲引進的捕魚方式也隨之消失。 (6) 放舲仔:就是一般所說的流刺網,橫長縱短,網目齊一,垂直張網於水中,阻斷魚的通道,使魚刺入網目無法逃脫,先將苓網的繩子綁在浮標的兩端,浮端的末端有浮子和沉子,因此可以浮在海面上,依序放網,使它在海中張開,經過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候收網,靠岸後整理魚網,將刺入網目的魚拔起,這個方式目前仍然有在使用。 (7) 搖前網:此法優點是----機動性很大,日夜都可以作業,且也不受地形的限制,利用兩隻有帆的竹筏作業,約5人,竹筏則在有風時張帆而行,無風時用手搖槳,因此有「有風駛風,無風駛大公(大公指船主之意)」的俚語,此法是用手拉收網,所捕的東西有蝦蟹、烏賊、白帶魚、西刀魚等等。 (8) 巾著網:又稱為束網或大網,此法特色為操作迅速敏捷,也是分組操作,一組有2艘船,每艘需要10-12人,可以用來捕烏魚,烏魚汛期過後可以捕鯧魚、皮刀魚等等,目前中洲只剩2艘在運作,現今紅毛港則無。 (9) 放棍(延繩釣):把一條長繩延在海中,上面綁著浮標以及浮標繩,下面附著許多支繩和掛有魚餌的釣勾,現仍有少數人在使用,主要是釣花神仔等魚蝦。 (10) 其他方式:撩手網、草繩網(這兩種方式網目大小不一),還有養蛤、蚵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