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紅毛港位於打狗灣(今天高雄港) 的西南端,也就是在旗後半島的狹長砂洲的基部地帶,東面內灣,俗稱為內海,乃是打狗灣澳的大潟湖,水產資源甚為豐富,同時更是一個天然良港,西面瀕臨台灣海峽,俗稱為外海,而紅毛港沿海緩和平坦,多淺坪和沙灘,提供魚貝類良好的棲息環境,有非常多的迴游性魚類資源,自從明朝末年由福建沿岸先民來到紅毛港定居,並且開發內海與外海的水產資源,於是乎成為台灣著名的大漁村,擁有372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砂洲兩側水域的水產業非常發達,在荷據與明鄭時代,此地就以捕撈烏魚而聞名,一年冬天可以捕將近40萬尾的烏魚;明鄭時代捕魚稅更成為當局的重要收入;清領時期漁業十分發達,魚塘林立,是有名的魚郾之一。 日治時期台灣總都府更傳授日式捕撈技術、漁業輔導以及漁網的改進工作。漁撈作業屬於沿海漁業,除烏魚為大宗外,也有飛魚、蝦蟹、海藻等,養殖業則以虱目魚為主;一直到1940年為止,紅毛港漁戶共有1261戶,漁業人口更達到6788人;在全盛時期,紅毛港的動力傳船有79隻,竹筏982隻,這個規模大於日治時代整個鳳山郡的總和,1959年紅毛港的漁穫量2475公噸(約148500斤),並且所有的漁獲量都是直接就地出售,其中還包括了烏魚子與沙魚翅等家庭加工副業,由此看來,漁民生活算是相當富裕的,這種漁業經營型態一直持續到台灣光復後十餘年。 紅毛港傳統漁撈技術是以人力為主,所有的人文活動也都與漁業息息相關,故而在此發展出具有宗族團結特色的人文精神,並呈現出獨特的聚落景觀,300多年來雖然經過明朝、清朝和中華民國等不同的朝代,期間還歷經外強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等國的佔領時代,但是漁業技術和漁村文化均是傳承了先民的經驗,而未曾有所改變,大多數人民多為固定漁業,世世代代以靠海捕魚維生,民風純樸,安居樂業。 紅毛港聚落產業大可分為三個年代:烏魚文化、卡越仔文化、草蝦文化,分述如下: |
|
1.烏魚文化:明末經清朝至民國五十年前,紅毛港捕獲烏魚量為全台之冠,可由五十年代以前密集的三合院建築証明當明的盛況。 | |
2.卡越仔文化:又稱單拖漁船文化,五十至七十年代,以捕勞台灣海峽近海之草蝦及較高經濟的魚產為主,因為漁量豐盛,收入可觀,造成紅毛港人不讀書而盛行捕魚賺錢,導致教育程度不高的因素,庄內平房與二樓造型建築物即為此時代的影像。 | |
3草蝦文化:六十年代石油能源危機,造成船業成本增加及漁獲量減少,而使卡越仔文化成為沼沒落的夕陽產業。因此紅毛港人傳承先民與海博鬥堅毅不拔的精神,及日據時代養殖魚溫的經驗而研究 草蝦苗的繁殖,佔盡全台灣草蝦苗的74%,可謂之草蝦的故鄉。 | |
![]() |
早期生活方式 | ![]() |
現在的謀生方式 | ||
![]() |
烏魚文化 | ![]() |
卡越仔文化 | ![]() |
草蝦文化 |
![]() |
養殖業文化 | ![]() |
打撈業文化 | ||
![]() |
產業活動及傳統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