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整體環境的變遷是因為面臨了大型經建投資與重大建設的問題,以及政府限建政策所造成。1960年代以後,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紅毛港漁業傳統漁撈技術逐漸淘汰,烏魚產地也隨之北移到鼓山漁港和更具現代化的興達港(講到此,順便一提,烏魚本有信魚之稱,因為它在每年冬至前後10天的1月至翌年的1月間總是會向紅毛港居民報到,如今卻因水源污染,烏魚也變成不信魚了),自從紅毛港被兩度限建之後,整個大漁村就被政府停止建設,使得紅毛港居民的生活停留在30年前的舊社會環境之中,本地的漁業也無發展的餘地,眾多討海人只好流浪於台灣各地參與沿海作業,縱然如此,一般人民仍然從事捕撈,只有部分居民因而轉業----投入收入較高的拆船業,做拆船工人(故紅毛港亦有「拆船王國」之稱)或是進入工廠工作,部分居民則往中船或中鋼去打零工,然而在經歷國際局勢的衝擊-----兩次能源危機之後,近海漁業成本高漲,對漁業的打擊特別的嚴重,紅毛港從事漁業人口相對減少。
紅毛港漁業生態的改變也可以由下面的統計數據中看出:
時間 | 漁獲量 | 備註 |
民國66年 | 80萬公斤 | 這些數據來自於紅毛港漁會 |
民國81年 | 不到10萬公斤 | |
民國86年 | 58萬5543公斤 | |
民國87年 | 不到5萬公斤 | 目前數量更少了 |
由於船員難找,漁業不景氣,海域的污染,魚源的枯竭等等因素,紅毛港的漁業生態已經進入了寒冬期,現在大部分的居民目前仍然會去捕魚,但是也一定會想辦法去從事副業或是作家庭副業(例如:編織漁網等)。
紅毛港多數居民雖然是靠捕魚維生,但仍有不少人以混養魚蝦、虱目魚和螃蟹(養殖業)維生,它曾被稱譽為「草蝦王國」(蝦苗的故鄉),全世界73.5%的蝦苗由此地供應,草蝦的經濟效益極大,極盛時期養蝦場達200多家,人民靠養殖業曾賺了不少錢,如今因污染問題,造成草蝦和鹽水蝦等養殖業已經大不如前,大量的養蝦池均已乾涸,草蝦得到所謂的「白點病」(因水質污染而造成的世界性病症),現在則由白蝦所取代,但獲利不多,現在養蝦場剩下99家。
自民國35-70年左右,紅毛港居民就業結構一直變化不大,男性就業的人口之中,71%-80%的人口都是從事漁撈,而自民國70年起,投入製造業行列者日增,女性加入臨海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的人數日增,這顯然與高雄地區在這一段時期正值工業化高峰期有密切關係,換句話說,由此時起紅毛港居民就業明顯趨於雜異及多樣化,有相當多的人投入社會團體以及個人服務業,這一個行業已經成為紅毛港的次要產業,比例約有10-51%左右,另外從事運輸倉儲及通訊業和水電煤企業的人口也日漸增多,從事商業的人口也日益增多……。再由70-90年間來看紅毛港的產業結構,作個整體歸納:居民從事漁撈最多----目前漁業從業人口已經減到4成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居民是為了享有漁民保險而登記的人,有的漁民出海不一定是捕魚,而是去從事海上交易,購買大陸漁民或沿海其它國家漁民的漁獲回來販售,根據調查在旗津地區和紅毛港所吃到的海鮮,其來源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於菲律賓和大陸呢),其次是社會團體、服務業,再其次是工業(製造業---如臨海工業區的中鋼、中油、中船、發電廠、二港口碼頭工、拆船碼頭、燃煤儲運廠以及大林浦填海造陸工程處等機構工作),其他還有職業軍人、傭役、務農、僱工以及從商等等。
除了以上的統計之外,若是親自踏查紅毛港沿街的商業機能活動,就會發現紅毛港的發展雖然呈現停滯狀態,但是基本民生商業機能活動仍然維持穩定情勢,舉例而言,雜貨店(咁仔店)若干家、海產店3家…..等等。